中國名鎮(周莊)論壇舉行 專家共議古鎮可持續發展
中新網江蘇新聞12月2日電(黃瑩)“古鎮保護要保護原有的生活形態,保住歷史遺存,把根留住,就像對待家里的老人,敬畏尊重、小心愛護。”12月1日,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在2019中國名鎮(周莊)論壇上懇切呼吁。

當天,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中國城市規劃設計學會歷史文化名城規劃學術委員會和周莊鎮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19中國名鎮(周莊)論壇”在昆山市周莊鎮舉行,來自全國名城名鎮名村代表、古城鎮規劃保護專家等,在論壇上為古城鎮可持續發展出謀劃策。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副主任曹昌智認為,古城鎮要在保護傳承基礎上創新發展,旅游不是唯一的發展目標,要注重歷史文脈的傳承,處理好新空間和古鎮保護兩者關系。他認為,古鎮周莊30多年來積極推動古鎮保護,在空間生態保護、功能業態更新、環境提升方面提供了可借鑒經驗,也更好地弘揚了中國水鄉古鎮文化。

截至目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了31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487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阮儀三強調,在古鎮村中還有許多遺珠,需要加緊去調查,去研究,“不能讓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好東西再流失,能保住一個是一個。”
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伍江認為,當前古鎮保護工作面臨極大挑戰。古鎮村不單是出土“文物”、“化石”,更是有旺盛生命力的生活空間,“不能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要心存敬畏之心,想辦法延長它們的壽命,讓它們活在當下,活在未來,讓保護價值更好地發揮出來。”
享有“中國第一水鄉”美譽的周莊開創了江南古鎮保護先河,古鎮保護踐行者、周莊鎮原鎮長莊春地介紹,通過以旅游發展反哺古鎮保護的模式,周莊在旅游開發的同時,將不足0.5平方公里的周莊古鎮保育成為原住民棲息的家園,使九百余年歷史的古鎮區至今仍煥發著在地生活的光彩。而近年來,周莊又在向古鎮以外拓展邊界,帶動自然村落升格為鄉村文創休閑綜合體,在古鎮內部精耕細作、折疊空間,通過“旅游+”盤活一個個零碎旅游空間,并以“夜漁”“夜畫”“夜宴”“夜囍”“夜戲”“夜禪”“夜月”“夜泊”開辟夜游古鎮新體驗。“古鎮保護和創新永遠在路上。”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處原處長、中國建筑文化中心副主任傅殿起強調,古鎮消亡對傳統文化破壞是巨大的。雖然國家制定出臺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管理辦法》等法規,但還需要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繼續加強保護工作的頂層設計。同時,需要更多元的保護路徑推動歷史文化名鎮村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完)